广裕祠座落在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文阁村的广裕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考究北民南迁历史,以及南北建筑风格相揉合发展过程的重要古建筑文物。
广裕祠颇有来历。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在广东崖门以身殉国后,其南迁的部分族人秘密逃到此处藏匿,几百年后发展成钱冈村,广裕祠就是陆氏家族的宗祠。
广裕祠始建年代约在明初。最早的维修记录是公元一五五三年,这是根据该祠第二进的主脊墚镌刻阳文“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而判定。祠堂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百一十六平方米。坐北向南,有砖墙瓦檐八字形照壁。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分为前厅、中堂和后堂,均为悬山顶式建筑。屋面布碌筒板瓦,灰塑屋脊,素胎勾头、滴水。
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间采用抬梁式构架,两端山墙砖墙承重。室内有柱八根,前檐柱及柱础为花岗岩雕制,其余为木柱,红砂岩栏础。柱身有明显卷杀,为梭柱,并有收分,柱础风化严重。前檐月台面铺红砂岩。大门门扇已失,门枕石及两侧石墙脚皆雕刻讲究,古拙生动。该前厅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祠堂形式有所不同,头进的室内未见有屏门的痕迹。本进正脊下刻阳文“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冬谷旦重建”(即公元一八0七年。
前院左右厢廊屋顶形式较为特殊,外看为有脊的两坡顶,但实为卷棚顶。
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抬梁式结构形式。粱架构件雕刻细致,雀替、驼峰、斗拱多为卷云纹。室内计有柱八根,均为木质梭柱,花岗石柱础,由于岁月风霜侵蚀及破损,柱础轮廓己模糊。后部原有高大屏门,现只存不到一米高的石槛,并在两侧木柱脚留有榫口。正脊下刻阳文“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即公元一五五三年。东侧后墙内嵌一碑,曰“重建广裕祠碑记”,记述重建之原委及捐款者芳名,落款为“大明崇祯岁次己卯季夏吉旦重修”(即公元一六三九年。
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亦采用抬梁式结构形式,但粱架风格与前进和中堂迥异,构造简单,瓜柱朴素,基本无装饰。前檐下为卷棚顶,施驼峰一朵。后墙两侧画丹青工笔花鸟画,中间为博古纹饰;两侧山墙上部画卷草纹饰;大梁下刻阳文曰“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众孙捐金重建”(即公元一六六九年。
广裕祠还保存有少见的古建筑样件,如举折和生起,采用梭柱,有木板。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如红砂岩。另外,祠内保留不少碑刻联额,如重建碑记,又如第一进前有对联,曰“诗书开越,忠孝传家”,上联指的是西汉陆贾说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意为南宋宰相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还有各进大梁下刻的阳文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