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汉墓群是汉代合浦郡治所以及合浦港的重要文化遗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作为“南珠之乡”的合浦县早在西汉就已经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合浦汉墓群主要分布在合浦县城东南郊的丘陵地带,东西长约12.5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60多平方千米。经勘察,现存在封土堆的汉墓有1056座,包括封土堆已消失而隐蔽于地下的,汉墓总数约有近万座。纵观那累累的汉墓,可窥见当年古郡的繁华。
建于1988年的合浦汉墓博物馆,是在四方岭汉墓发掘的遗址上建起来的,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汉墓博物馆。1996年合浦县汉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合浦汉墓博物馆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和地下墓室建筑实物展示两部分。出土文物陈列厅陈列着5000多件出土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93件。地下墓室建筑实物展,展示的主要是原址保护和迁移复原的东汉砖室墓。
合浦汉墓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出土文物已逾万件,其中不乏具有很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精品,是印证汉代合浦郡治和港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据《汉书》《后汉书》等史籍和专家考证,早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朝的使者和应募商人携带黄金和各种丝绸从合浦乘船起航,沿途与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以及阿拉伯、意大利等国家进行贸易交往,并输入琉璃、奇石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汉书》的记载是正史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和最详尽的记载,同时也说明合浦是这条远航线上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这一点在合浦汉墓考古发现的“舶来品”以及新发现的“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的遗址中得到充分的印证。
玛瑙、水晶、琥珀和琉璃饰品,虽然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但仍色泽鲜丽,光洁如新,它们大都是2000多年前从海外输入的。
这对西汉琉璃杯是从古罗马输入的,质地呈半透明,色如翠羽,是当时琉璃工艺的代表作。
琥珀雕刻工艺品,有狮子、青蛙、串珠等。汉代,琥珀主要产地在波罗的海沿岸的罗马帝国一带,罗马帝国常经“海上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所以英国学者劳费尔认为“琥珀是东西通商史上重要的物质”。
合浦的汉代錾刻纹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种类繁多,工艺精美,堪称汉代岭南青铜器的代表作,不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合浦郡的社会状况、手工业生产水平,也反映了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铜凤灯构思巧妙,美观实用。通体錾刻精致的羽纹,凤尾下垂,与双足平衡器身,背置灯盘,颈向后弯,嘴衔喇叭形灯罩。烛炬点燃后,冒出的油烟自然进入灯罩,通过颈部进入腹部,腹腔内盛有适量的水,烟灰被凝结容纳于水中,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洁。颈部作两套管衔接,可以上下升降调节灯光。可见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考虑到了防止空气污染问题。此灯不但是一件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青铜艺术品,而且是世界上十分难得的早期环保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铜凤灯曾入选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日本、加拿大、罗马尼亚等7个国家展出,并被选为展览会的“会标”。
合浦汉墓随葬品最多的是陶器,有生活用品,也有明器。其中建筑明器有井、灶、仓和房屋,其中房屋有干栏式、三合式和院落式等。虽然今天汉代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从这些建筑模型中仍可见汉代岭南建筑的结构风格,它们是研究汉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合浦汉墓博物馆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墓室陈列。在汉墓保护展示棚内,可见到原址保护于地下的东汉砖室墓。
东汉时期的砖室墓,采用陶土烧制的条砖砌筑,结构形制多样,一般由前室、后室、耳室、壁龛、甬道和墓道构成。墓顶采用楔型砖券拱,具有优良的抗压性能。后室为主墓室,放置墓主人的棺木,随葬品较贵重的有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玛瑙等;前室摆设祭祀的礼器有鼎、樽、壶、杯、灯等青铜器;耳室则安放内盛粮米、食物的陶罐、陶瓮、陶提筒等生活实用品。
合浦汉墓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昭示了合浦2000多年前的辉煌历史,反映了作为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合浦,为沟通中外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