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江古城址又名东城子古城址。1998年12月16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辽金古城址。位于巴彦县富江乡富江村西南,五岳河北岸二级台地上,西距桥头吴家1公里,北距富江村1公里,地处东径127°28′,北纬46°2′。
古城方位为正南正北,呈正方形,边长约200米,周长约80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残高2至3米不等,墙宽约2至3米,夯层厚约5厘米,最厚层为10厘米。有马面、角楼遗迹。城外有护城河1道,宽约10米。南垣中间原有一门址,现已堵平为城墙。门址外有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0米的三角状土台,台上高出南侧地面5米,土台南侧是五岳河自西向东注入松花江。
城内现已栽果树。据承包人吴树民介绍:1984年此城为养鱼池,社员挖2米多深取土加高城墙时,挖出铜盔、铁箭头、铜佛、唐宋古钱、大青砖、布纹瓦等遗物。1993年栽果树时,在城内东北角距城墙4米远处挖出用大青砖垒成的锅灶数十个,锅灶相距1米多远,排列有序,底部还发现焦土木炭等遗迹。在古城西墙内中间部位,距城墙2米远处有一古井,现已填埋。
在对古城址的历次文物调查中,采集有荷花纹饰青砖,长20厘米,宽18厘米,厚4厘米;绳纹条砖,长15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布纹瓦,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2.5厘米,以及盖头花纹瓦等遗物。
在东城子东50米处的高地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7°28′,北纬46°2′,还有一处遗址,据当地人士考证认为是唐括部遗址。该遗址沿五岳河东西走向,长2.5公里,地表暴露有青砖及布纹瓦残片、鱼骨、兽骨、木炭、网坠等。经历次文物普查,采集到大量的各类标本。
砖类:荷花纹饰大方砖长20厘米,宽18厘米,厚4厘米。绳纹砖长18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应为辽代遗物。
瓦类:完整的布纹瓦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2.5厘米;盖头花纹瓦长30厘米,宽6厘米,厚4厘米;寿字图案纹饰瓦长6厘米,宽4厘米,厚1厘米。应为金代遗物。
陶器类:均为夹砂泥质黄褐陶,含有砂粒和蚌壳粉。器型有柱状器耳,桥状板耳。纹饰有附加堆纹,锥刺纹,乳钉纹。
瓷器类:圈足碗底和敞口器口沿,还有仿定瓷和定白瓷片。据村民讲,1980年春耕时在此拣到一件小瓷狗,瓷的表面似象牙黄,身长约5厘米,高约4厘米,后丢失。
铁器类:农业生产工具有犁铧、趟头、锄、镰、铡刀、垛叉等;生活用具有六耳铁锅、熨斗、小刀、铁钩子、泥板子和铁锁、铁钉;手工业工具有锛、锯、斧、凿等。
古钱币类:崇宁重宝,直径3.5厘米;元佑通宝,直径3厘米;乾元重宝,直径2厘米,天圣元宝,直径2.5厘米,还有开元通宝等铜钱。
2001年考古调查时,在唐括部遗址内采集到一件铁镢和一枚呈米黄色的石质箭头(残)。
在遗址的河边上发现有铁渣、铁块,证明冶铁业在这里也相当发达。从少陵河、五岳河两岸遗址里发现石臼数百个,可见当时这一带人口稠密,农业经济相当繁荣。
据1917年《巴彦县志》记载:城周长约1公里,宽丈余,高三四尺,南北有门,形迹可辩。《金史》后妃传记载,景祖昭肃皇后为帅水(亦称率水,今少陵河)偎雅村唐括部人氏。从东城子座落的地理位置考证,与唐括部的位置相符。
富江古城址及其出土文物,对研究巴彦地区当时的土地开发、古城建筑特点,以及联守防御的措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