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广场东南约二百米处的山洼之中,音乐台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音乐台是旅美旧金山的华侨和辽宁省政府合资兴建。音乐台由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利源营造厂承建,音乐台1932年秋动工兴建,音乐台1933年8月建成,音乐台造价9.5万元。
音乐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整个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场地平面布局呈半圆形,在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乐坛(即乐台)。乐坛长22米,宽约13.33米,高出地面约3.33米,乐坛两侧设有台阶与花棚衔接。乐坛的西北角,立有一块高1.295米,宽0.87米,厚0.155米的奠基碑,首尾两行铭文已被磨去,但正中竖书的“音乐台奠基纪念”七个行书大字,清晰可见。在乐坛后面为一堵汇集音浪的大照壁,它是音乐台的设计主体。照壁坐南朝北,宽16.67米,高11.33米,水平截面为圆弧形。照壁表面用水泥斩假石镶面,精雕细刻,棱角分明。照壁上部及两侧,雕刻有云纹图案,上下起伏,宛如跳动的音符。照壁上部云纹图案之下,雕有三个龙头,突出墙体之外。照壁底部为中国宫殿式的须弥座。在乐坛台口边缘处为数道波浪形台阶,阶内填土以栽花草。紧靠乐坛正前方有半月形水池,池半径为12.67米,用以汇集露天场地的天然积水,池水终年不涸,可以增强乐坛的音响效果。乐坛两翼筑有平台,上砌钢筋混凝土花棚。乐坛之下辟有休息室、盥洗室和贮藏室等。
乐坛前面为听众席。半圆形草坪以2%的斜度沿乐坛边缘台阶经乐池向听众席方向渐渐升高,草坪呈坡面状,半径约56.67米。草坪上,沿同心弧方向展开三条小径;沿扇面坡道圆心方向建有五条宽二米的放射形走道,每条走道有45级台阶。中部草坪被小径和走道台阶分隔为12块,草坪上可容听众三千余名。
半圆形音乐台的外缘地势较高,在边缘上筑有一条宽4.88米的混凝土走道,周长150米,上架花棚,宽3.33米。在这条走道内外两侧,各有36根立柱、36个花盆、30张石凳。在每一根边长0.36米的四角形花棚支柱的底部,都有一个花盆,花盆呈须弥座状,平面为长八角形,花盆中植有花草。花棚下的同一侧花盆之间,置有长条形石凳,供听众坐憩品茗。在花棚外侧,植有紫藤,藤蔓扶柱而上,缠绕柱梁,蔓延到棚顶,形成一个绿荫屏障。在花棚旁边的紫藤外围,挖有一条弧形水沟,上架五座小桥,成为音乐台内五条走道的出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台的乐坛、走道、台阶等边缘都砌有细小的水槽,以利雨水畅通,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
音乐台的建筑是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个范例。音乐台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形上,充分吸取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文字来源《南京民国建筑》2001南京出版社ISBN 7-305-03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