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堡的白塔是重建不久的,据资料记载是一九九九年重建完成的。有的说是辽代的,有的说是明代的,但是它在消失了一个世纪以后得以重建,成为一处佛教的圣地,成为一处休闲的场地,也成为人们眼中的一道风景,它的意义也很重大了。
最令东陵区白塔堡镇老百姓骄傲的,莫过于使白塔堡因而得名的白塔了。尽管这座白塔早已消失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它那迷离的身世,仍使诸多的专家学者们去苦苦探寻。记者近日获悉,白塔堡白塔得以复建,将于10月竣工;7月25日,记者又惊闻:以往史学界对白塔身世的界定,以及对塔山、卓望山的认定,均存在着本质性的错误——这惊人之语,便出自沈阳市地名办公室调研员姜克升之口。这是他15年来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白塔堡镇于3月起开始复建白塔,命之为“沈阳城南白塔”。与此同时,镇里请来了省、市史学界的有关专家,对白塔的建筑年代进行考证。专家们认为,白塔始建于辽代重熙十四年(1032年),高70.49米,为佛舍利无垢净光塔。这个认定,是专家们依据一个“石函、(石匣子)上的文字记载作出的。这个历来被专家学者们认为出土于白塔堡白塔地宫的“石函”,现保存于辽宁省博物馆内。对于这个认定,姜克升肯定他说:“完全错了。错就错在对‘石函’身世的认定上!”
据《全辽志》载:“白塔弥陀寺在城南20里。”这是对白塔堡白塔方位、名字的准确记载。据“石函”外面上的文字记载:“大契丹国,南展部州,卓望山建影光塔一所。”“石函”内侧亦记载:”沈州南卓望山建影光塔一所。”由此可见,该,“石函”与影光塔有密切关联。而影光塔又与卓望山密不可分。一些史学专家们一向认为,卓望山就是现今苏家屯区陈相屯镇境内的塔山。早在1985年,姜克升就着手对白塔堡镇、塔山、卓望山等地进行了考证。白塔堡镇周边地势平坦,没有山峦、丘陵,更谈不上卓望山。所以,卓望山所建影光塔,肯定不是白塔堡白塔。关键是首先要找到卓望山。姜克升对卓望山就是塔山一说也表示怀疑。因为卓望山是辽代的名字,他便从考证辽代的建制入手,寻找卓望山。现今塔山的东麓为奉集堡(塔山畜牧场所在地),辽代时叫集州,当时与沈州(今沈阳)级别相等。集州所属的奉集县,就在塔山脚下。所以塔山在辽代时期应属奉集县管辖。
然而,据史料记载,卓望山属沈州管辖。那个“石函”上就有“沈州渔阳县”的字样,足以证明卓望山归沈州渔阳县管辖,可见卓望山与塔山并不是同一座山。既而,姜克升来到东陵区桃仙镇莫子村考察。据村民介绍,早在1952年,村民张华民就在莫子山上发现了一个”石函”。因为当时莫子村归苏家屯区白塔堡分区管辖,所以张华民便将“石函”上交给白塔堡分区政府,之后又辗转送到了辽宁博物馆。张华民发现的这个“石函”,就是专家们用来作为认定白塔堡白塔身世依据的那个“石函”。
史载,明代时的莫子山叫麦子山,后因音变,叫成了莫子山:又因为“石函”大都藏于塔的地宫里,所以由此可见,莫子山就是卓望山;“石函”乃是卓望山影光塔的地宫之物,与白塔堡白塔风马牛不相及。就是说,始建于辽代重熙十四年的,应该是卓望山上的影光塔,而绝非白塔堡白塔。那么白塔堡白塔又始建于何年呢?据《奉天通志》、《沈阳县志》等史料记载,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高僧德本在白塔堡监修了这座白塔,命之曰“白塔弥陀寺”。因为“有塔必有寺”,是佛家寺院的“规矩”。清代年间,该白塔曾经倒塌过,从塔顶掉下来过铭文。该铭文也有此塔建于明代的记载。
复建这座毁于1905年日俄战争炮火之下的白塔,不仅是白塔堡人的意愿,更是全市形象建设、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但是,目前该塔的建筑风格却差强人意,不是辽代的,也不是明代的,没能达到“修旧如旧”,只是一处旅游景点而已。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还白塔堡白塔的本来身世,千万别把错误和荒谬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