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福陵(又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东陵位于沈阳市区东北部丘陵地带,是东陵风景区的中心。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福陵建成。1929年,奉天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故得此名。福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满族文化风格。道路两侧耸立着成对的华表、骆驼、狮子、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后面为月牙形宝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东陵依山傍水人流连忘返。
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
再北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群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
大红门外区: 陵园围绕以红墙,中为正红门。它是陵寝总门户,三间歇山式琉璃顶建筑,门的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四座,上面的碑文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雕刻而成。这是清代前来祭祀的官员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标志。正红门两侧还各有一个雕造坚固的石牌坊,牌楼四柱三间三楼.每根石柱由四截组成,立柱顶端有一圆形莲花座,上面雕有石吼一只。正中明间坊心用满蒙汉刻有文字“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等字样,及仙人献宝、祥云、海水等图案。正红门前的两旁还有两个石雕的华表、一对石狮子左右各一。
神道区:进入红门是三条笔直的石铺甬道叫做“神道”,垂直北上。神道正中与红门相对的这条道叫“神路”,一切建筑皆以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排列,其两侧的设有擎天柱、石狮、石马、石骆驼、石象生等分立于苍松翠柏之间,“神路”北端连接福陵主体建筑的斜坡上修建了一百零八级台阶,俗称“一百单八蹬”,这在所有明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同时也给福陵的历史罩上一道神秘的光环。一百单八蹬两端建有神桥,用来保护陵寝免受雨水侵蚀。由一百单八蹬拾级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呈正方形,九脊重檐歇山式,飞檐斗拱,在亭内正中立有“大清神功圣德碑”的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合壁刻写的颂扬了大祖努尔哈赤为大清国创业的丰功伟绩。
方城、宝城区:这部分建筑是福陵整体建筑的核心,从隆思门到宝城其中有隆思殿、东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门、石祭台、明楼、月牙城、宝城等建筑群。居方城中央的隆思殿是举行祭祀的重要场所;东配殿是存祝版和制帛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们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道场”;月牙城它形如一弯新月,故而得名,它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 宝城中间是一座高大的圆丘叫宝鼎,它是福陵的心脏,大清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即长眠于此。
此外,陵寝周围还生长着数以千计的百年古松,它们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从远处望去以其常青绿色将福陵装点成一片“松涛罩海”,金瓦红墙的建筑变成了福陵又一特色景观。
建国以来,历经百年苍桑的东陵公园,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维护.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管理的同时,还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陵区附近修建多处景区、景点,如,“龙滩垂钓”、“森林浴场”,“杏林春晓”、“芳草云天”、“龙尾观溪”、“御泉”、“妃子松”、“神龟”、“义犬救主”等等。今天的东陵公园已成为一座具有历史文物、园林风光、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观光游览中心, 以其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秀美的园林山色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人观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