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学习巷及其周遍古街巷文化旅游活动将给您带来寻古探幽的乐趣和意境,这里的古寺院众多,民俗与特色饮食文化使您能领略故都悠久的历史风貌,让您在流金岁月之中获得畅游的享受。开放式的自助游,会让您有更自由的选择空间。
盛唐长安的“漫哈顿”
据《唐史》和《唐长安城区街坊全图》记载“学习巷”位于盛唐长安城皇城之内,北望皇宫正门承天门(莲湖公园南端),紧邻承天门殿前朝会大典广场,“学习巷”全段处在大唐礼部主客司衙署(唐.外交管理机构)和鸿胪寺(唐.外交礼仪机构)之间。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在该坊内建立了“清教寺”(现大学习巷清真寺),唐玄宗开元年(公元713年)亦改称“唐明寺”以彰显中华民族对文化多样性、文明多元化的包容态度。这里也曾经是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高端平台,唐朝政府在此设置了培训外国使节习用汉儒文化的学馆,当时皇城内礼部主客司衙署周边街坊内,不同文明、多种文化相互间习用学研蔚然成风,主客司驻地的这条街巷便由此得名--“学习巷”。盛唐的辉煌为“学习巷”夯实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学习”两个字在这条街坊里精彩连绵,名得其所,宋、元、明时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让“学习巷”的传奇和文化魅力华章迭起。宋代宫廷画师、艺术大家米芾在此留下墨宝,为古街留下了深邃的时代印记。元代中统四年咸阳王赛典赤与元平章政事伯颜先后在此建寺立学,并奏请忽必烈恢复“万善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唐代冠名“清教寺”。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旨钦命兵部尚书铁铉督办大修学习巷“清教寺”,复兴古街的文化传统。明代文化大家董其昌也曾数次造访“学习巷”洒下文墨佳句。明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访“学习巷”祭祖赛典赤.赡思丁,同时招募下西洋的翻译人才。公元1413年明成祖永乐帝下令重修“清教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同时敕书御制《重修清净寺碑》碑记(原碑被毁,新碑重刻于嘉靖二年、嘉靖二十四年,并存《礼部创付碑》两款)真迹现存于大学习巷清真寺〈省心亭〉内,清雍正、乾隆、光绪年民间集资对该千年古寺多次翻修并附碑文篆记。古街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无数璀璨的艺术光芒从这里闪亮划过,然而更多文化精神却融入到了这条街巷谦逊质朴的名字里,她就是千年古街----“学习巷”。
郑和家族故里
西安学习巷始建于唐代,这里曾经是大唐皇城内国家外交机构所在地,也是西域各国外交官员驻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由此走向西域并延伸到世界各地。在明代学习巷又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潮阶段,由于大航海家郑和先祖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赛典赤在此建寺立学,其家族世代居于学习巷,因此郑和以求贤士之机多次造访学习巷,明永乐皇帝朱棣、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分别赐御制碑各一款以表彰郑和七下西洋之功绩。学习巷的氛围曾为历代文化大家所仰慕,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等文化名人都在此留下墨宝佳句。学习巷今天的变化是在社区一班人的努力下取得的成果,在党支部书记白主任的带领下,他们多方奔走呼吁得到了莲湖区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北院门街道办事处的高度重视,把学习巷的保护改造作为辖区纳入到了城市景观整治计划中,今天我们看到是改造实施中的第一步,以后还要投入系列的保护性建设项目,力图还原学习巷曾经的古朴和历史风貌,这款“大学习巷”牌楼 就是在恢复西安盛唐皇城文化大战略背景下所树立的一个历史地标,同时承载了大航海家郑和给学习巷留下了一道历史文化符号。学习巷大牌楼也是此次重塑这条文化古街核心看点之一,街巷整体布局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题精神,突出了郑和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特别是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自唐、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西域人的后裔,他们秉承先祖之信仰,容蓄华夏关中之习俗,形成了中国回族文化的一支,以饮食为例,羊肉泡里就能充分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结合,大碗厚饼体现的是陕西关中的豪爽,青一色牛、羊肉和独特的烹制技巧透出的西域的信仰习俗。生活中这里的人更突出的是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每周五的时候可以看到街头巷尾彩旗飘舞,人们聚于清真寺院内完成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周五汇礼。
学习巷牌楼和伸向远处的青砖漫道所给我们营造处的是一中历史的庄严感,从林立两侧飞檐斗拱、青砖灰瓦商铺的精巧中让观者回归古时的繁华盛景,沿着学习巷主街向北约200米向左进入小学习巷内,这里依然是青砖漫道,阁楼、彩绘的门头显现了小巷的雅致和文化品位,巷子的尽头便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营里清真寺,关于这座清真寺的年代有不少典故和说法,一种说法该寺的始建于元代,由于忽必烈的孙子阿难达皈依伊斯兰教,作为安西王的阿难达的兵营曾设于学习巷附近,据说当时为了他和他的将士礼拜之便就修建了这座清真寺,由于靠近兵营,因此营里清真寺便依此得名,另一说法为清朝乾隆年间附近的兵营内有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官兵,为了方便他们的习俗和生活需要建设了该寺,由此得名:营里清真寺,这座规模不大,内饰精巧的寺院以传统的中式结构为主,内部的文饰多为阿拉伯文字和图案,各种木雕和砖雕彩绘把中国古典艺术和阿拉伯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外文化、宗教的结合在学习巷的环境和寺院建筑艺术上显得相得益彰,古老的小巷里处处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