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经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个原始村落,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史迹。它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上层:土色黄褐,出土文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器、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其中有一件色彩青绿、敞口坦腹,内壁布满旋纹的瓷器,反映出我国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瓷器的制造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层:土色灰褐,是一处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埋葬的特点,人骨架仰身直肢,大部头向东南,在平地上推土掩埋。人骨架周围一般都有随葬品。墓葬中有两座中年女性与儿童合葬,反映了这一时期子女从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下层:土色灰蓝,其中有古代人为藏食物而挖掘的地窖以及原始的生产工具,反映了生产力的低下。 在地窖中,发现可人工培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崧泽村地势比较低平,海拔仅 3.03 米 ,地下水位高, 崧泽村河道纵横,有南北向的崧泽塘;东西向的假山 浜 ;村南有大河横泖 ;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长宽各约 9 米 、高约 4 米 。
崧泽村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早在明朝初年,凭借着这里水陆交通的便利,即由一个自然村落,逐渐形成为江南集镇,聚集了人气。相传晋代吴郡太守袁崧曾在此居住,筑沪渎垒,死后葬在崧泽村北的土山上。后来,他的裔孙也陆续移民于此,故称“崧宅”,又因它处于水乡泽国富庶之地,得名于“崧泽”。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了,“崧泽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年代命名,载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那笼罩在崧泽“土山”上的神秘面纱,被当地农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开。那掩隐于崧泽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来。
人们惊讶地发现,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经用树干、芦苇、茅草等材料,构建起自己的“别墅”,并在房柱的底下,使用方块垫板,防止地面下陷。室外挖有饮煮用的灶坑,进行生活居住功能的区别。那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已相当强烈。在崧泽遗址上,还拥有了全国年代最早的“马家浜文化”的水井。井口近圆形,挖掘得相当科学,对于生活的饮水,已经不必依赖河流和泥潭中的浊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受上了纯净的“自来水”,这样,既提高了取水的时效,又坚持了人类健康繁衍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崧泽文化是以青浦区城东四公里处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中层文化为代表的一类新石器时代古文化。崧泽文化距今约4900-5800年,分布范围大致在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 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开始至1974年的两次有计划发掘,共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墓葬 100 座,共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还发现许多居住遗迹、制作石器场地遗迹,还发现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粳稻谷和籼稻谷,家畜猪、犬的 的骨骼。1982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年会上,认定崧泽文化是前承马家浜文化,后接余杭良渚文化的一种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青浦境内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遗址、蒸淀金山坟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崧泽文化时期的文物。崧泽文化的发现对研究中国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