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区简介
康巴藏区是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康巴历史和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康巴藏区和藏族为研究对象的康巴研究(康巴学)是中国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康巴藏区“康巴学”的形成
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学者对康巴的探险、考察和研究,尤其是民国时期以任乃强、谢国安、李安宅为代表的藏学先驱对康区的研究,奠定了康巴研究的坚实基础,逐渐形成了“康巴学”。中国藏区按方言划分为3大区域,藏学研究的分支应当相应划分为卫藏研究或卫藏学、西藏学,康巴研究或康巴学,安多研究或安多学。康巴学,就是研究通行康方言的康巴藏区的学科,它是藏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国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巴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康巴地理、康巴历史、康巴文化、康巴宗教、康巴经济、康巴政治,也包括国外的康巴研究,如国外的康巴人、康巴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国外的康巴研究等。
康巴研究成果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康巴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反思康巴研究的历程和进展,总结中国康巴研究的成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康巴研究,揭示康巴研究对康巴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康巴研究存在的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即必将推进康巴研究,构建康巴学的学科体系,繁荣中国藏学,建设具有康巴特点、中国气派和国际水平的康巴学;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即促进康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三个文明”建设、维护藏区稳定和边疆安全、构建康区和藏区和谐社会、形成卫藏、安多和康区良性互动的格局。
康巴研究的3个方面
21世纪上半叶,康巴研究前景广阔,任重道远,至少应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
阐明康巴历史和现状的内涵,强化康巴研究的地方特点。了解和认识卫藏与安多的特点、卫藏与安多研究、中国藏区区情、国外藏人与国外藏学;了解和认识兄弟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充分认识中国国情世界大势,中国藏学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康巴、认识康巴、研究康巴,而且应了解和掌握国内和国外康巴研究的进展、前沿和动向,把握康巴文化和康巴学的特点、规律和走向。
深化康巴研究,建设具有康巴特点、中国气派和国际水平的康巴学。中国学者的康巴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康巴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中国藏学的发展形势还有较大的差距。和卫藏研究相比,国内外藏学界对安多和康巴的研究相对薄弱,重西藏而轻青、康的现象极为突出,这既不利于藏民族内部的团结、整个藏区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我国藏学学科体系完整性的保持和发展。康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使之有条件成为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直接碰撞和交汇的枢纽。可以说,没有对康文化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刻理解藏文化自身的多元性质及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也看不清藏文化的全貌。这样的藏学研究无疑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国外的康巴研究一直很薄弱。近年来,随着国外藏学的发展和“西藏问题”国际化的演变,国外藏学界对康巴的研究有所加强。在21世纪,国内外的康巴研究都亟待加强。中国藏学工作者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学者的康巴研究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康巴研究成果,加强对康巴藏区的研究,促进康巴藏区的发展,提升康巴研究的整体水平,形成康巴学的完整体系,繁荣祖国的藏学事业,建立具有康巴气派、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康巴学,为康巴现实服务,以康区已出版的地方志为基础,深化康巴研究,早日出版《康巴百科全书》、《康巴名人录》;为康巴学术服务,早日出版《康巴学》、《康巴史》和《康巴通史》。
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康巴研究的“经世致用”功能。重视国内外康巴研究对康区发展的人文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康巴藏区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继承和发展康巴文化的优秀传统、繁荣康巴学术文化、建设康巴新文化,提升康巴藏区的知名度、促进康巴藏区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加快康巴的开发和开放、早日实现康巴藏区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