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安山在余姚城区东南二十里的四明山北麓剡湖岱(十五岱),这一带三面青山环抱,景色宜人。因其可与嵊县剡溪媲美,宋史称之为:“剡中”,而且留有众多的人文史迹。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黄梨洲曾隐居于此,从事著述。化安山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梨洲的足迹,一草一木都载入了他的诗篇。
黄梨洲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遭清廷追捕,于顺治三年(1646)徒居化安山丙舍。据《黄梨洲年谱》记载:“四明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谓剡中也,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公(梨洲)丙舍适当其间,因名曰龙虎山堂(又名为龙虎草堂)”。草堂是非常朴素、简陋的,据梨洲自己说,为“辛辛苦苦一茅堂”,“三间矮屋盖芦花”。在这里,他面对抗清无望的严酷现实,潜心著述,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的处境,正如他在《答何令见讯》诗中所描述的:“五十栖迟一老生,残书破砚日纵横。深山雪合无人迹,终夜风来只虎声”。虽然身居深山,处境窘迫,但他仍在草堂发奋撰写千古名篇《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编辑了卷迭浩繁的《明文海》。他还在这里接待了甬上名士万世祯、万季野、刘勺等学子的来访问学,使这里成为浙东学子的向往之地。但不幸的是,龙虎草堂于清康熙元年(1662)遭火灾。据他的小儿子黄百家回忆,当时“出书于烈焰之中,零落而散失者又不知凡几”。五月,他在黄竹浦的故居又遭火灾。梨洲虽遭“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的坎坷不幸,但仍把眼前的灾祸置之度外,坚持著述。1995年,为了纪念梨洲逝世三百周年,余姚市在原址重建了龙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