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祖祠坐落在瓯海区永中镇普门村。祠面宽五间(通面宽32.3米)共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重檐悬山顶。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还有照墙、牌坊,东、西仪门等。在1982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张璁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门村。在1558年,被倭寇所毁。到明万历年间,在永中三都沧河东岸今址重建。1661年清代顺治间,永强一带奉清廷命令内迁,祠再毁。1693年康熙年间,仍在旧址复修。300年来,大规模维修数次。1995年曾局部遭火灾,温州市、瓯海区、永中镇人民政府、普门村委会相继拨款,群众踊跃集资,进行了全面维修。张璁(1475——1539),字秉用,后嘉靖赐名孚敬,字茂恭。瓯海区永中镇普门村人。张璁少怀大志,24岁中举人,47岁中进士。当过南京刑部主事,直至入内阁任首辅。嘉靖14年,因病还乡。嘉靖18年,病故在家,时年65岁。《明史》对张璁作出较高的评价,说他“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持身特廉,痛恶脏吏,一时苞直路绝”。著名历史学家王世贞对他的功绩赞扬备至。明永嘉人姜淮在《吱海琐谈》中说他:“刚明峻洁,一心为公,慷慨纪事,不避嫌怨”。
温州的一些地名,如“三牌坊”、“张府基”、“大士门”等都同张璁有关。现在妙果寺旁的张璁碑亭,龙湾瑶溪的“观荷亭碑记”、“兄弟崖碑”等都是和张璁有关的遗存。
张璁著作甚丰,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金滕辨疑》、《嘉靖温州府志》、《罗山文集》等书行世。
张璁的名声大,并不因他的官当得大———虽然他是温州两千多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主宰全国政务达六年之久的宰相;也并不因他成就高———他入阁(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机关)八年,革故鼎新,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又一改革家;不因他的绝对清廉———明史称誉他“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行贿的包裹)路绝”。主要是因为他的言行很投温州人的脾气;他的作为很合温州人的秉性;是个很像“温州人”的温州人。由于平民百姓都知道张阁老,因而他的言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人脾气秉性的形成。温州精神的滔滔之流承接着张璁文化的涓涓之源,因此说在民间延续了400多年的“张璁文化”,是当代“温州精神”在历史上的闪光:
张璁少时即以“龙未蟠、豹未斑,潜于水、隐于山”自喻,有拯救天下的“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的抱负,和“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的气魄。这种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温州人发愤图强“人人想当老板”的奋发向上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张璁24岁中举人后,7次赴京参加全国统考,都失败了。古时温州到北京要先溯瓯江到丽水,登陆翻越括苍山至兰溪,再改水道到杭州,然后沿古运河北上天津,最后再陆行至京。一路关山险阻、舟楫颠簸。往返一个来回要百天左右。这一百天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江远船舱窄,水长浪头高。去时满怀希望,归来一腔惘然。张璁自25岁起,平均每隔两年,就要经历这么一次三个多月的跋山涉水之苦;领受一次从希望到失望的精神煎熬。一次又一次,7次21年。这遥遥的21年的奋斗与守望,对人的意志力是何等残酷的磨难与考验。路漫漫其修远矣,张璁挺过来了,47岁时的第8次“冲刺”,终于成功考中进士。
张璁表现的韧性与毅力,正是瓯越地域文化所造就的温州人特别旺盛的生命力、它所铸成的温州人百折不怠“挤出夹缝”谋发展的精神的卓绝代表。当前“温州人经济”已走红世界,举世公认吃苦耐劳是温州人品格中的最大特点,“日里当老板,夜里睡地板”是其生动写照。而温州改革自1956年全国首创“包产到户”的起步,在上世纪中后期历经60—70年代前赴后继的“暗箱操作”,直到80年代才浮出水面,成为“阳光作业”。其24年的挣扎与张璁的21年奋斗一脉相承,都是对“温州精神”中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
张璁品格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拓革新精神。他熟读《周礼》、《仪礼》、《礼记》,出仕前就撰就了宣扬“孝道”、“人情”的《礼记章句》、《周礼疏注》、《仪礼注疏》等推陈出新的著作。当朝廷发生过继堂兄皇位的嘉靖皇帝“该认谁为父母”的争论时,他“学以致用”地从“礼”的核心是“人情”出发,冒着满朝守旧派权臣们视为“奸邪”、要“斩首”、“众汹汹欲扑杀之”的危险,大义凛然地捍卫了人性,成就了嘉靖皇帝的“父子亲情”。进入国家管理机构(入阁)和主持全国政务(任宰相)后,针对明代百余年来的社会积疾流弊,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遏制皇家勋戚侵占民田,撤消太监弄权擅政,健全监察司法制度,改革科举考试流弊,整顿吏治,严惩腐败。开创了明代的中兴局面(据明《国史·张孚敬传》记述)。史书上常将他的功绩与后来万历年间的贤相张居正并提,清代有学者甚至认为:“永嘉(即张璁)又似胜江陵(即张居正)一等”(福州梁章钜《浪亦续谈》卷五)。
张璁的敢作敢为,敢闯禁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改革精神,薪尽火传,世代相沿,加以瓯越大地钟灵毓秀,终于孕育了温州人“敢吃第一口螃蟹”的创新精神,演绎成了当代温州那么多的“全国第一”。“敢为天下先”成了“温州精神”中除“自强不息”之外的另一大品牌。
新时期崛起的“温州经济”中,充溢着家族血统、朋友情谊的亲和力。现在问鼎温州企业界的几大民营企业,莫不经历过“家族型”的起步阶段;文成玉壶、瓯海丽岙等侨乡的形成,更显示了“亲帮亲”、“邻帮邻”的魅力;而遍布全国全球的温州商会、2003年本市成功举办的“世界温州人大会”,这都是温州人乡土情怀的见证。温州精神中的这种“抱团”精神,也可以从民间世代口耳相传的“张阁老故事”中得到印证:《温州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故事卷》、《温州民间历史人物传说》、《张阁老传说》3书中有关张璁的故事,相当多部分是关于他热爱家乡、热爱乡人的佳话。如《温州历史人物传说》中共收录了47则故事,其中讲述乡情的13则,张璁占了大半(7则)。而张璁的8则故事中,除1则外,全部是讲他器重乡情的故事。乡情、人情、亲情成了张阁老故事中的最大亮点。于是有了延续400多年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张阁老当官带携一省”民谚的流传。故事、传说虽不等于历史,但是一种乡土文化,人民创造文化,文化熏陶人民。张璁文化中的关注乡亲之情的人文情怀,成了温州人“抱团”精神的历史土壤。
温州2000余年历史上的“国家大事”,大概有三:一是14世纪的“刘基开国”,二是16世纪的“张璁当朝”,三是20世纪的“温州模式”。其中“张璁文化”与“温州精神”又有着如此密切的传承关系。因此,我们说张璁的身上闪烁着当代温州人的基因,是个地道的温州人。
今年适逢张璁诞辰530周年,让我们溯着历史星河去拨开岁月浮尘,引领这颗星辰的光芒来增添温州历史星空的灿烂,成为激励我们拼搏前进的热与光!